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作为荀子的学生,韩非得到了荀子的真传,理论功底比较扎实。既有对宫廷政治的亲历亲见,又有学术思想名家的指点,再加自己的理论悟性,造就了韩非超越于其他人的政治卓识。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字,是公认的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之一。按照郭沫若的说法,韩文的峻峭,与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相比,实在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韩非的一生,思想大于行动,立言胜过立功。因此,要认识韩非,从思想与文字着...
巡狩作为古代帝王出京的视察活动,起源甚早。阐述巡狩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究诘其背后的文化制度,对于了解上古时期的社会风貌、国家形态和早期王权发展颇具意义。《先秦巡狩研究》(李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一书,细致勾勒了先秦巡狩行为的总体面貌,缕析上古时期政治生活的种种规律,对推动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维持上古时期的社会秩序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先秦巡狩史迹”是主体...
安史之乱对唐代以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叛乱结束以后,分布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河朔藩镇(其中尤以幽州、成德、魏博三镇为典型,号称“河朔三镇”)对中央统治集团构成了严重挑战,中晚唐反叛唐廷的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一区域。对于河朔藩镇,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但回到原始文献,我们能够发现与河朔藩镇共生的一种现象:“河朔故事”,也称为“河朔旧事”“河朔旧风...
“弟”,是表示核心亲属关系的一种称谓,《尔雅·释亲》云:“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但在《春秋》中,“弟”却为“母弟”的专称。何谓“母弟”?《尚书·牧誓》孔疏云:“母弟谓同母之弟。”然则异母之弟就不再被称为“弟”。本文就《春秋》中的“母弟称弟”现象略加考察,并分析此种现象存在的制度根源。 引人瞩目的“母弟称弟”现象 《春秋》中的 “母弟称弟”,载于《左传》与《公羊传》,在此仅举...
内容提要:虽然《北周六典》《西魏、北周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等著述中有北周政权任命过中正这一九品中正制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职官,可是这些记载多出自碑刻等考古材料,其中有的记载时间有误,有的时间不确定,甚至有的碑刻本身真伪就存在问题,正如前辈学者所云:这些碑刻比之传世文献来说其史料价值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另外,虽然《周书》《北史》等典籍中存在有关北周政权“举贤良”“举明经”“举秀才”的记载,可...
在未央宫众多“殿”式建筑中,前殿、宣室、温室、承明四殿最早落成,而且频繁出现于史书记载中,直至西汉末年。这表明,它们始终承担着皇宫的基本功能。武帝以后,大兴土木,又增修了许多建筑,但未央宫的基本格局未变,前殿、宣室、承明、温室四殿仍然是核心建筑。 西汉长安的未央宫是个庞大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以皇帝生活起居、办公理政和举行朝会的场所为中心,宫墙层层环绕,门禁道道森严。照料皇帝生活、负责宿卫...
“共和行政”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人们一般认为“共和行政”是周公、召公共同执政。但近代以来,结合《竹书纪年》和其他文献中的蛛丝马迹,“共和”是一个名号为“共伯和”的人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共和行政”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人们一般认为“共和行政”是周公、召公共同执政。但近代以来,结合...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保留下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土地契约文书。目前,在安徽、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等地发现的明清土地契约文书数量巨大,内容涉及土地占有、土地赋税、土地权利移转、租佃关系等,充分展示了明清土地交易的历史图景,为深入了解明清契约的履行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实际情况提供了珍贵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
清 高8.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8.6厘米 盘为敞口,折沿,弧腹,圈足。通体饰黄地素三彩,口沿绘六龙赶珠纹,内壁绘花卉纹,内底绘二龙戏珠纹;外口绘五鹤纹及云纹,外底有青花“储秀宫制”四字篆书款。储秀宫在故宫内,是明清两代后妃住所,晚清时,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她五十岁生日时又进行重修。此盘是为慈禧太后五十大寿定烧的。
清 高30.8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10.9厘米 瓶为撇口,束颈,鼓腹,腹下部渐收,圈足。外壁釉下青花绘如意纹、云纹及波涛海水纹,釉上用紫红色料绘九龙戏珠纹,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所饰群龙相互呼应,意趣盎然,戏游于云海中。
清 高8.6厘米,口径45厘米 盘平沿,弧壁,圈足。口沿绘海水波涛纹,内壁绘或回首或前行的四小龙,作呼应状;盘心绘一正面龙,外壁绘福山寿海。底足有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款。
战国 秦 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 1978年-1980年山东淄博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 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 此盘敞口、折沿,浅腹,平底。通体银质地,遍体饰浅浮雕变形蟠螭纹,纹饰表面鎏金。此器虽然出土于西汉齐王墓周边的陪葬墓,但从造型、纹饰上都有战国时代特点,与洛阳金村战国墓所出银器非常相似。银盘上有三种铭文,其字体分别属于战国周人系统、秦人系统和西汉初年样式。有学者分...
战国 照面用具 直径14厘米,边高2厘米 镜三弦纽,八出葵花形纽座,座外环饰三龙,张口回首,相互相应,长尾卷曲,以菱形云雷纹为地,镜缘饰十六内向连弧纹。
明 高51.6厘米 罐直口、粗颈、圆肩,下腹渐收,圈足内折。口沿弦纹两道,颈部有变形莲纹和回纹,腹部绘两条穿花龙,上下饰如意云头纹瀚海水波涛纹。胎体厚重,有较多开片,青花呈灰蓝色。该瓶纹饰明显受到中国的影响。
宋 辽 1983年河北涞源下北头乡白石村出土 通高24.8厘米,座长17厘米,宽11厘米 石碑为汉白玉雕成,龟趺,龟或名霸下(亦说赑屃),性好负重,为龙之九子之一。 碑铭文: 正面:大辽国飞狐县白石山两朝谶主二帝门师傅菩萨三聚净戒太尉正慧大师特于峰顶建舍利塔 背面:一 恕穷劫已来法憧常竖时天庆二年壬辰岁六月丙戌朔二十五日丙时建 右侧:善颖塔匠扣世兴石匠张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